田立江
个人主页:http://faculty.cumt.edu.cn/TLJ1/zh_CN/index.htm
http:/info/1427/4864.htm
1977年6月生,安徽天长人,副教授,工学博士;
bwin必赢环境工程专业教师;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
国家注册环保工程师;
国家注册清洁生产审核师;
江苏省清洁生产审核专家;
徐州市环保技术监督评估中心环评专家库成员;
徐州市清洁生产审核专家;
徐州市无废城市建设专家库专家;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审稿专家;
教育类期刊《西部素质教育》编委。
研究方向
① 烟气除尘脱硫脱硝除汞技术(湿法脱硫、SNCR+SCR、高级氧化脱硫脱硝)
② 挥发性有机气体(VOCs)净化技术(吸附法、光催化技术、高级氧化技术等)
③ 清洁生产理论与工艺,企业清洁生产审核
教学、教改和获奖情况
江苏省精品课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主讲教师,同时讲授“清洁生产理论与工艺”、“环境科学导论”、“环保概论”等课程,以及承担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指导任务。
主持完成中国矿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第二轮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报国家一流课程1门,主持完成校级双语教学教改项目1项,校教学成果培育项目1项,研究生院教学改革项目1项,发表教学论文8篇。副主编省精品教材《大气污染控制工程》1部,副主编教材《清洁生产理论与工艺》和《环境科学导论》2部,参编教材《矿区环境污染与防治》1部,主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材》1部,出版专著《双循环多级水幕反应器脱硫技术》1部。
获“省级精品课程”1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全国煤炭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精品课程”1项、“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校百佳本科教学教师奖”、“校优秀教学二等奖”、“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校教职工考核优秀”(2010年度、2011年度、2018年度、2020年度)、“校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校级优秀班主任”,“院优秀共产党员”(2004~2006、2006~2008)、“校优秀共产党员(2014~2016)”、2018年度校级招生宣传先进个人。
科研获奖与专利情况
获2010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徐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矿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2015年获批专利两项:双循环多级水幕脱硫反应器系统装置(专利号:ZL 2014 2 0686209.3)和麦草制浆黑液协同脱硫除汞装置(专利号:ZL 2014 2 0680545.7);2016年获批专利一项:直流电晕放电脱汞反应器(专利号:ZL 2015 2 0923028.2);2016年申请受理发明专利一项“一种麦草制浆黑液同时脱硫除汞的装置与方法”,2020年获批发明专利一项“一种共掺杂TiO2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 2019 1 0143223.6)。
主持和参与项目清单
(1)徐州矿务集团三河尖煤矿清洁生产审核,2019-2020;
(2)掺烧污泥等一般性固废耦合发电可行性研究,2019-2020;
(3)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有机固废协同燃烧技术研究,2019-2020;
(4)循环流化床锅炉污泥及工业废弃物清洁化处置可行性研究,2020-2021;
(5)攀钢集团矿业公司选钛厂粗粒干燥尾气焚烧可行性研究,2019-2020;
(6)燃煤烟气除尘脱硫脱硝技术服务,2021-2023;
(7)麦草制浆黑液协同控制燃煤烟气SO2和Hg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51208502),2013-2015;
(8)土壤砷污染光催化氧化、固化稳定与化学抑制复合修复技术研究,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科技项目(2012042)2012-2014;
(9)山西潞安环保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王庄煤矿燃煤锅炉烟气高效脱硫技术研究,2013-2014;
(10)高效复合生物净化有机废气,江苏省环保厅项目(2011012),2012~2013;
(11)复合式高效水幕喷淋塔除尘脱硫一体化装置开发与性能研究,中国矿业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0P061020),2007-2009;
(12)电晕活化、吸附催化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研究,中国矿业大学科技项目(2006B019),2006-2008;
(13)除尘设备声波清灰及垃圾渗滤液处理新技术开发及示范,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科技项目(2005006)2005-2006;
(14)2009年,主持校自制实验设备项目1项,2010年结题;
(15)2010年,主持校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项,2011年结题;
(16)主持和参与横向项目20余项,其中主持并验收项目6项,包括印刷行业、煤炭开采、热电行业清洁生产审核等;
(17)2007-2012,参与省环保厅项目3项,省科技厅项目1项;
(18)主持编写徐州矿务集团第二人民医院燃煤锅炉脱硫项目改造招标文件;
(19)参与白家庄干法选煤厂除尘系统改造,“九五”攻关项目;
(20)参与山东海化集团海水法烟气脱硫项目;
(21)参与除尘设备声波清灰新技术研究(江苏省环保厅项目);
(22)参与山东省枣庄中能集团烟气脱硫工程。
发表论文清单(部分)
(1)Tian Lijiang. The influence of inorganic electrolyte on the properties of carbon quantum dots in electrochemical exfoliation. 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J]. 2020,JCR 2区。
(2)Tian Lijiang. Visible Light Enhanced Fe-I-TiO2 Photocatalysts for the Degradation of Gaseous Benzene. Atmospheric Pollution Research [J],2020,JCR 2区。
(3)Tian Lijiang. An alternative semi-quantitative GC/MS method to estimate levels of airborne intermediate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VOCs) in ambient air.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X [J],2020,JCR 2区。
(4)Chen Fulong,Tian Lijiang , Liu Bingkun , Sun Yue , et al. Investigation on the gaseous benzene removed by photocatalysis employing TiO2 modified with cobalt and iodine as photocatalysts under visible light.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J], 2021,JCR 2区。
(5)Sun Yue,Tian Lijiang. Photo-catalytic destruction of gaseous benzene using Mn/I-doped TiO2 nanoparticle catalytic under visible ligh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cience[J], 2021.
(6)基于石灰石法脱硫浆液的K2S2O8氧化Hg0性能[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50(1):1-7.
(7)脱硫浆液钙基组分对K2S2O8氧化Hg0的影响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7,45(4):730-735.
(8)基于双循环多级水幕塔的有机酸强化烟气脱硫性能研究.王宇航,田立江,尹建树.安全与环境学报,16(6),2016.11.
(9)Research on the FGD of Medium to Small Boilers Using Double Circulation and Multi-stage Water Film Tower,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CBBE 2010),EI:20103613207449
(10)基于双循环多级水幕塔的无机盐强化烟气脱硫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2(2).
(11)改进型双循环多级水幕吸收塔的烟气脱硫性能研究[J],环境工程,2015.6,33(204):89-91;
(12)镁法脱硫浆液SO32-氧化及对脱硫效率的影响[J]. 安全与环境学报,2014.2,14(1):168-171;
(13)直流电晕氧化联合石灰浆液吸收烟气脱除硫硝汞工艺[J] .环境工程,2014.4,32(190):59-62.
(14)燃煤烟气脱硫过程有机酸强化石灰石溶解特性的研究 [J] .中国煤炭,2013.8,39(8):115-118.
(15)双循环多级水幕吸收塔烟气除尘脱硫性能研究,环境工程学报[J],2009.3 (1).
(16)双循环多级水幕吸收塔烟气脱硫性能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8.42(3).
(17)双循环多级水幕脱硫塔的设计和性能测试,环境污染与防治[J],2008.30(7).
(18)改进型两段式湿法脱硫塔设计和性能研究,苏州科技学院学报[J],2008.21(1).
(19)改进型CASS工艺处理啤酒废水的特性及最佳运行参数,工业水处理[J],2008.11,28(11):39-41.
指导研究生情况
指导已毕业研究生20名,在读硕士研究生9名,其中工程硕士2名。